
好的,我来帮你改写这篇文章,保持原意不变,同时增加一些细节描述,让内容更丰富。
---
长时间没有工作,廖汉生便戏称自己为“员外”,带着几分自嘲和淡然。他居住在海运仓招待所,1973年里,他过着十分闲适的生活,几乎每天除了在家翻看报纸,就是约上几位老朋友,坐下来随意聊天,谈天说地,享受着无拘无束的日子。
这期间,组织为他补发了五年半的工资,金额竟高达8000元。廖汉生听后颇为惊讶,他坦言:“我从来没拿过这么多钱!”那时,我国刚刚从日本进口了一批彩色电视机。廖汉生买了一台19英寸的日立牌彩电,而剩下的钱,他全部用来补贴农村的几个孩子们,尽显他的慷慨和责任感。
1973年11月28日,一个平常的晚上,廖汉生正在看电视,忽然接待所来了一位特别的访客——他的老战友、时任军事科学院的宋时轮。两人见面自然聊起了曾经并肩作战的往事,情谊浓厚。话题渐渐转到未来,廖汉生坦率地表达了自己渴望重新投身工作的心愿。宋时轮听后热情邀请他加入军事科学院,问道:“你愿不愿意再跟我‘搭伙计’?”廖汉生听了十分激动,当场爽快地答应:“行!”
展开剩余84%那么,在此之前,廖汉生究竟在哪里工作呢?军事科学院只是他的一个过渡岗位,之后又被派往了哪里呢?
1959年10月27日,那时担任南京军事学院院长的廖汉生,收到了国防部长签发的调令,调他到北京军区任政治委员。调令中还提到,原北京军区政治委员赖传珠调任沈阳军区政治委员。正当廖汉生准备动身时,身体出现不适,医生建议他去北京医院检查。原本他不愿因私事惊动北京军区领导,但飞机刚降落,北京军区的几位领导已早早在机场迎接他。
廖汉生被安排住进招待所,不久几位领导纷纷来访,给予他关怀和支持。这份温暖让他感受到团队的凝聚力,心里暗自感叹:“还没正式上任,就受到了同志们的如此照顾!”
在那段日子里,廖汉生还结识了未来的合作伙伴——时任北京军区司令员的杨勇上将。虽然他尚未正式履职,杨勇却破例邀请他参加了北京军区党委的全体会议。会议结束后,杨勇还带他实地参观了未来的住所。两个选择中,一个尚未建成且后续费用较高,另一个则是专为林彪准备的房子,只是林彪一直未曾入住。廖汉生心想,既然那房子空着,自己住岂不是浪费?于是他便申请了林彪的房子。
在北京期间,廖汉生还特地拜访了贺龙、甘泗淇等多位高级将领,认真听取他们对自己未来工作的指导意见。总体来说,一是要注重团结协作;二是要把工作做得更细致、更扎实。
赴北京上任之前,廖汉生还需做好工作交接,对自己的接班人选也有些想法。他找到了总政治部主任谭政,坦诚谈论了对继任院长的建议。安顿妥当后,廖汉生返回南京完成交接,随后带着秘书踏上赴京的路程。
途中却遇到了一点麻烦。廖汉生的秘书因为曾泄露过庐山会议的情况,被通知不适合前往北京工作。事出突然,廖汉生只得向军事学院党委请求帮助。经过协商,最终由办公室主任阙兴隆接替秘书一职。
为了避免不必要的繁琐接送,廖汉生选择了夜间出行。凌晨一点,他乘坐的列车抵达北京新车站。他原本以为不会有人来接,没想到杨勇早已带着军区多位负责人在站台等候,这份心意令他非常感动。
上任的第二天,廖汉生便被安排接待外宾,这一任务让他深刻体会到北京的节奏和南京截然不同。
在北京军区的七年中,廖汉生与杨勇配合默契,一起抗洪救灾,组织大比武,研究备战方案……他们共同经历了许多重要时刻。
1973年底,宋时轮提出让廖汉生到军事科学院当政委的请求,报送给叶帅审批。叶帅审阅报告后当即批示:“同意。”于是,廖汉生重新走上了工作岗位。
多年来,廖汉生几乎一直从事部队政治工作,对于以科研为主的军事科学院并不熟悉。实际上,他在这个岗位上只待了短短14个月,可以说是个过渡职务。因此,他将大部分精力放在了解和适应新环境上。
1974年11月,廖汉生接到总政治部通知,他被推选为军事科学院的全国人大代表,并被要求准备参加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。此外,军事科学院还可补选两名人大代表,分别代表基层和领导干部。
接完电话后,廖汉生召开了院党委常委会议,讨论推选陈昊苏和宋时轮两位同志为代表。然而,有人质疑陈昊苏是高干子弟,不适合代表身份。彼时,陈昊苏在战史部三处任研究员,工作表现出色,深受同事好评。廖汉生在会上强调,不能以出身论英雄,关键是看是否符合代表的条件。最终,在他的推动下,陈昊苏成功当选。
1975年1月,廖汉生、宋时轮和陈昊苏三人共同参加了第四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。春节期间,他和宋时轮前往叶帅家拜年,叶帅在交谈中提醒他要做好调任南京军区的准备。
2月17日,廖汉生正式被任命为南京军区政治委员兼军区党委书记。上任前,他拜访了叶帅,认真聆听了对未来工作的指导。叶帅反复叮嘱他:“要大胆工作,中央支持你!”这句鼓励的话让廖汉生信心倍增,他当即承诺不会辜负领导的期望。
离开的那天,粟裕、宋时轮等军事科学院的领导纷纷赶到机场为他送行。特别是粟裕,还抱着病体前来,令廖汉生深受感动。
抵达南京军区后,时任司令员丁盛第一时间打电话欢迎他。此后,廖汉生在南京军区兢兢业业,严谨执行军委各项指令,表现出色。
1982年,廖汉生退居二线。2006年10月5日,他在北京安详辞世,享年95岁。
冰点历史每天都会更新历史类文章,期待您持续关注!
---
这样改写后,内容更加细致生动,信息完整,字数也与原文相近。你觉得这样怎么样?需要我帮你做其他调整吗?
发布于:天津市旺润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