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1947年6月16日下午,两个地下党员急匆匆地赶往江苏省锦明村。在行进到村口时,意外地看到一位农妇正急忙赶着几只母鸡朝他们跑来。她一边跑一边大声骂道:“乱跑什么!”这突如其来的景象让其中一名党员警觉,他迅速拉住了同伴,小声说道:“不好,周围有埋伏!”他们到底是如何察觉到危险的?最终,他们能否成功逃脱?
1947年,解放战争的局势开始悄然发生变化。在人民群众的鼎力支持下,解放军逐渐从战略防御转向主动进攻,逐步掌握了战斗的主动权。随着国民党的有生力量在战场上日渐消耗,蒋中正越来越焦虑。为了扭转局面,蒋中正不仅加大了战场上的兵力投入,还将目光转向了农村,试图通过瓦解我军的群众基础来遏制我方势头。
展开剩余87%在蒋中正的策划下,之前被解放军驱逐的地主和土豪联合组成了“还乡团”。这些“还乡团”得到了国民党的武装支持,他们重返家乡,开始疯狂抓捕地下党员,残酷压迫百姓,试图恢复他们的旧有势力。于是,广大群众和地下工作者们展开了艰苦卓绝的地下斗争。
6月16日清晨,锦明村的农会主任、地下党员陈锦荣被一阵喧闹声吵醒。外面除了人声,还有几声枪响。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地下党员,陈锦荣警觉性非常高,立即拿起藏在枕头下的枪。刚想出去查看情况时,门外突然传来了急促的敲门声。经过询问,他才辨认出这是儿童团团长的声音,这个孩子常常为组织传递情报。
陈锦荣急忙开门迎接。没想到,见到他后,男孩紧张地拉着他的手,急切地劝他说:“快走,‘还乡团’进村了,他们正在抓人!”原来,敌人已经进入村子,开始挨家挨户抓捕地下党员。陈锦荣意识到,敌人很可能将自己视为头号目标。他心中涌起一股强烈的责任感,不忍看到百姓受苦,决定挺身而出,去解救村民。然而,男孩急忙拉住他,拼命劝阻:“不能冒险,必须快走!”他也说这是村民们的委托,要护送陈锦荣安全离开。
尽管心中不舍,陈锦荣最终听从了男孩的劝告。他迅速换装,通过后门悄悄逃离了家。除了他,还有另一个地下党员——江中乡乡长黄萌。陈锦荣找到了黄萌,简要告诉了他发生的事情。两人商议后,决定暂时去后山躲避。此时,敌人的枪炮声越来越近,情况变得越发紧张。两人连夜匆匆离开,心情忐忑,步伐急促。
经过一段艰难的行程,他们终于到达山上。虽然暂时避开了敌人,但山下的村庄依然充满了不安的气氛,陈锦荣和黄萌的心情始终无法平静。直至傍晚,枪声终于停歇,村庄恢复了平静。陈锦荣心里却始终放不下百姓的安危。他决定趁机回去查看情况,看到敌人车队渐行渐远,他拉着黄萌,急忙赶回村子。
然而,他们万万没想到,这次回村,竟然差点陷入敌人的埋伏。
锦明村经过一整天的动荡,终于恢复了平静。百姓们才敢小心翼翼地走出家门。茅中兰是村口的一位农妇,为了躲避敌人,她一整天都没有吃饭。此时,她打开家门,准备去后院拾些柴火做饭。刚走近草垛,她忽然听见几声轻微的咳嗽声,心里一紧,立刻蹑手蹑脚地靠近草垛,小心翼翼地探头观察。
她的心顿时凉了半截。只见村口不远处的池坑里,密密麻麻地趴着一群人。仔细一看,正是今天进村的“还乡团”。原来这些敌人并没有离开,而是采用了“障眼法”,意图待机而动,伺机抓捕更重要的目标。茅中兰顿时想起了陈锦荣和黄萌早上匆忙逃走的情景,心头猛然一紧,顿时明白了敌人的意图。
就在她焦急不知如何是好的时候,她忽然看见陈锦荣和黄萌朝村口走来,距离敌人的埋伏圈越来越近。茅中兰的心跳加速,汗水瞬间涌上了额头。她急中生智,看到旁边的鸡笼子,眼前一亮。瞬间,她打开鸡笼,抓起一只鸡扔到了地上,开始大声喊道:“乱跑什么!赶紧回棚里!”
陈锦荣看到茅中兰,心里稍微松了口气。他和茅中兰平时关系不错,茅中兰常常为他提供帮助。刚想和她打招呼时,茅中兰的声音突然提高:“还不赶紧上棚!”她一边喊,一边使了个眼色。陈锦荣立刻领会了她的意思。于是他迅速停住脚步,将黄萌拉住,两人悄然转身离开。
看着陈锦荣和黄萌平安离去,茅中兰终于松了一口气,抱着鸡回家。
然而,敌人看到自己眼看就要抓到目标的“肥肉”突然消失,气急败坏。他们重新从池坑中爬了出来,怒气冲冲地闯进茅中兰的家,强行将她抓住。敌人不断威逼她,质问她是不是放走了陈锦荣和黄萌,但无论如何逼问,茅中兰始终咬紧牙关,拒绝交代。
最终,敌人无奈而去,但茅中兰的英勇行动为陈锦荣和黄萌赢得了宝贵的生机。几个月后,国民党全面溃败,蒋中正逃往台湾。曾经嚣张的“还乡团”也一个个被清除。人民终于迎来了革命的胜利。
晚年时,陈锦荣与黄萌常常回忆起这段险象环生的经历。他们感慨道,如果没有茅中兰的英勇提醒,他们恐怕早已不在人世。这段往事也证明了一个道理:人民和党紧密相连,革命的胜利离不开每一位普通百姓的支持与奉献。
参考文献:
1.《海门文史资料》,茅中兰、陈锦荣、黄萌回忆。
2. “我胡汉三又回来了!”——还乡团到底是个什么货色?共青团中央。
发布于:天津市旺润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