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英国制裁中国天然气接收站,为何第二天俄罗斯油轮照常抵达?
英国一纸制裁令,瞄准了中国广西北海的液化天然气接收站。 但戏剧性的是,在制裁生效后的第二天,装载俄罗斯天然气的“北极木兰”号油轮依然稳稳靠泊在北海码头。 这场看似雷霆万钧的制裁,到底在打击谁?
2025年10月15日,英国政府甩出一份包含90项制裁的清单,其中11家中国实体被点名,包括4个石油码头和1个关键的天然气基础设施——国家管网集团北海液化天然气公司。 英方的理由直指俄罗斯能源:这些企业被指控“支持俄罗斯能源领域”,甚至与受制裁的俄罗斯船舶交易。
北海液化天然气接收站可不是普通项目。 它是中国西南沿海的首个LNG枢纽,年接收能力300万吨,相当于40亿立方米天然气,覆盖广西、广东、湖南、云南、贵州五省。
这个接收站自2016年投入运营后,一直是华南能源安全的压舱石。 但2024年起,它开始接收俄罗斯“北极LNG 2”项目的天然气,截至制裁前已至少接收9批货物。
英国制裁的具体措施包括资产冻结、禁止信托服务,并威胁切断与英国金融体系的联系。 但讽刺的是,制裁名单公布后,彭博社的船舶追踪数据显示,载有俄罗斯液化天然气的“北极木兰”号油轮仍于10月17日抵达北海接收站。 另一批货物也正驶向中国,预计11月中旬到港。
中方的反应迅速而强硬。 中国驻英使馆直接批评制裁是“无国际法依据的单边行为”,并强调中俄合作合法合规。 使馆声明中明确表示:“任何损害中方利益的行径都将坚决回击。 ”
背后透出的信号是,中国早已将北海接收站设为俄罗斯天然气的唯一入口,其他国内企业已避开该设施,形成风险隔离。
英国的动机看似针对俄罗斯,实则充满政治算计。 同期被制裁的还有俄罗斯石油巨头Rosneft和Lukoil,以及印度纳亚拉能源公司。
但中国实体在清单中占比最高。 分析认为,英国自身金融影响力有限,此举更多是配合美国围堵俄罗斯能源收入的战略。
更矛盾的是,欧盟国家如西班牙、比利时仍在大量进口俄罗斯液化天然气,这种选择性制裁暴露了双重标准。
市场用冷静回应了这场风波。 亚洲液化天然气现货价格未出现剧烈波动,贸易商们普遍认为,制裁对实际供应影响有限。 但深层风险已浮现:被制裁企业可能面临融资困难、跨境结算受阻。 例如,英国要求所有机构冻结目标实体资产,并禁止提供信托服务,这迫使中国企业加速转向非西方金融渠道。
广西北海接收站的战略地位远超想象。 根据国家管网规划,它正扩建二期工程,未来接卸能力将提升至1200万吨/年,成为北部湾千万吨级LNG登陆中心。 制裁事件反而凸显了中国能源基础设施的韧性——通过单一终端集中处理受制裁能源,避免牵连全国供应链。
旺润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