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图片
三伏天养生的时空智慧
李四平
当蝉鸣穿透盛夏的热浪,一年一度的三伏天翩然而至。作为一年中气温最高、湿气最重的时段,三伏天不仅考验着人体的耐受极限,更在悄然间重塑着我们的健康状态。此时,传统中医养生智慧中的 “冬病夏治” 理念迎来了最佳实践期,生脉饮的气阴双补之道与三伏灸、三伏贴的穴位疗法相得益彰,再搭配医食同源的食疗方法,共同为我们筑起一道抵御暑邪、调养身心的坚固防线。同时,在三伏天,暑热病的预防与治疗也至关重要,掌握相关知识能更好地守护健康。
一、三伏天的气候与人体反应
三伏天包含初伏、中伏和末伏,长达30到40天。此时,太阳直射点接近北回归线,地面吸收大量热量,又因空气湿度大,热量难以散发,形成高温高湿的气候特征。人体在这样的环境下,汗液大量分泌,毛孔处于开放状态,阳气容易外泄,同时气随津脱,导致气阴两虚。许多人会出现神疲乏力、心悸气短、口干舌燥、食欲不振等症状,抵抗力也随之下降。这个时候如果再贪凉饮冷、熬夜,暑热病就容易找上门来。
二、生脉饮:气阴双补的夏日良方
生脉饮源自唐代医家孙思邈的《千金方》,由人参(或党参)、麦冬、五味子三味药材组成,堪称三伏天里的 “救命汤”。人参大补元气,为补气之要药,能增强机体免疫力,提振因暑热耗散的阳气;麦冬甘寒质润,善于滋养肺胃之阴,补充因出汗过多而流失的津液;五味子味酸收敛,可固表止汗,防止气阴进一步耗散。三味配伍,一补、一清、一敛,共奏益气生津、敛阴止汗之效。
现代医学研究表明,生脉饮能够调节心脏功能,改善微循环,增强机体对缺氧的耐受力,对中暑前期、暑热症、心功能不全等病症都有一定的防治作用。对于经常熬夜、工作压力大、体质较弱的人群,在三伏天适量服用生脉饮,能有效缓解疲劳,改善气阴两虚的状态。但需要注意的是,生脉饮并非人人适用,实证、热证者,以及舌苔厚腻、脘腹胀满的人群是不宜服用的。
三、三伏灸、三伏贴:温阳散寒的古法养生
三伏灸与三伏贴同根同源,皆始于《黄帝内经》“春夏养阳,秋冬养阴”的哲学根基。同时三伏养阳更蕴含着三重玄机:
1. 天时之利,夏至后第三庚日入伏,地表阳气达鼎盛。此时人体腠理开泄气血奔涌,为药力渗透创造黄金窗口。
2. 阴阳互根,张介宾在《类经》中明示:“阳生则阴长”。三伏天阳浮于表则内阳反虚,养阳实为固守生命火种,一如《周易》离卦“明两作”,需以阳养阳。
3. 冬病夏治,陈修园言:“寒邪沉痼,非借炎夏真火不能涤”。
清代医家张璐在《张氏医通》中首次系统记载三伏疗法:“夏日三伏,以白芥子涂肺俞、膏肓诸穴,可拔哮喘沉疴”。此法融合两大中医精髓,一则借腧穴为门户,引药气入经隧;二者乘三伏阳盛之机,驱深伏寒邪。所以古人认为,夏季三伏天是一年中阳气最旺盛、人体气血运行最为通畅之时,此时进行艾灸,能够借助天时,以艾草之温热刺激穴位,达到事半功倍的养生效果。他们还发现通过在特定穴位施灸,可以驱散体内寒邪,增强机体抵御疾病的能力。
随着中医理论和实践的不断发展,三伏灸三伏贴逐渐成为 “冬病夏治” 的重要手段,特别是通过药物直接作用于特定经络或特定穴位上,药物的有效成分可透过皮肤渗透入经络,进而作用于脏腑,调节人体气血阴阳平衡。随着时间推移,三伏灸三伏贴的配方和应用范围不断拓展,成为 “冬病夏治” 中广受欢迎且疗效显著的外治疗法,在防治虚寒性疾病和提高人体免疫力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。不过二者因为方式的不同适用人群也稍有差异。
三伏灸适用人群:
虚寒体质人群:这类人群常表现为手脚冰凉、畏风怕冷、容易感冒,三伏灸可温阳散寒,改善体质。例如,平素稍感风寒就鼻塞流涕的人,通过三伏灸能增强卫气功能,减少感冒发生。
呼吸系统疾病患者:慢性支气管炎、支气管哮喘、过敏性鼻炎等疾病患者,在三伏天进行艾灸,刺激肺俞、大椎等穴位,可温肺化痰、止咳平喘,预防疾病在秋冬季节发作或加重。
脾胃虚寒人群:此类患者常有食欲不振、胃脘冷痛、腹泻等症状,艾灸足三里、中脘等穴位,能起到健脾和胃、温阳散寒的作用,改善消化功能 。
关节疼痛患者:如风湿性关节炎、类风湿性关节炎、颈肩腰腿痛等,三伏灸可疏通经络、散寒止痛,减轻关节疼痛症状,提高生活质量。
三伏贴适用人群:
慢性呼吸系统疾病:反复感冒、慢性咳嗽、肺气肿等患者,通过贴敷天突、肺俞等穴位,可温肺化痰、止咳平喘,减少疾病发作次数,缓解症状。
消化系统疾病:脾胃虚寒引起的胃痛、胃胀、消化不良、慢性腹泻等,贴敷神阙、足三里等穴位,能起到健脾和胃、温阳止泻的作用。
虚寒性疼痛:如虚寒性头痛、颈肩腰腿痛、关节冷痛等,贴敷疼痛部位附近穴位或阿是穴,可温通经络、散寒止痛。
免疫力低下人群:经常生病、体质虚弱的儿童及成人,通过三伏贴可激发人体正气,增强免疫力,预防疾病发生 。
四、医食同源:三伏天的食疗养生智慧
中医讲究 “药食同源”,许多食材兼具药物的功效,在三伏天合理运用食疗,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暑湿之邪,调养身体。
清热解暑类:西瓜堪称夏季的 “天然白虎汤”,其味甘性寒,具有清热解暑、除烦止渴、利小便的功效,能快速补充因出汗流失的水分和电解质。但西瓜性寒凉,脾胃虚寒者不宜多吃。绿豆也是三伏天的消暑佳品,可煮成绿豆汤,既能清热解毒,又能消暑利水。若想增加滋补效果,还可在绿豆汤中加入适量百合。百合润肺止咳、清心安神,与绿豆搭配,让这道饮品在解暑的同时兼具养生功效 。
健脾祛湿类:山药药食两用,味甘性平,归脾、肺、肾经,具有健脾益胃、滋肾益精的作用。三伏天可将山药与薏米、芡实一同煮粥,薏米利水渗湿,芡实益肾固精、健脾止泻,三者搭配,能有效改善因暑湿导致的脾胃虚弱、食欲不振等问题。冬瓜富含维生素和膳食纤维,且含水量高,有清热利水、消肿祛湿的作用,可做成冬瓜排骨汤,既美味又能帮助身体排出湿气 。
益气养阴类:银耳富含胶质、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,有滋阴润肺、养胃生津的功效,与红枣、枸杞、冰糖一起炖煮成银耳羹,不仅口感软糯香甜,还能为身体补充气阴。另外,鸭肉性凉味甘,具有滋阴补血、养胃生津的作用,适合在三伏天食用,可做成老鸭汤,加入莲藕、冬瓜等食材,既能缓解燥热,又能补益身体。
五、暑热病的预防与治疗
暑热病是在三伏天高温环境下,人体感受暑邪而引发的一系列病症。暑为阳邪,其性炎热,易耗气伤津,且暑多夹湿,湿热之邪侵袭人体,易出现发热、口渴、多汗、头晕、乏力、恶心呕吐等症状。病情严重时,可能发展为中暑,出现体温升高、意识模糊、抽搐等症状,甚至危及生命。
预防措施包括合理作息,避免在上午10点至下午4点阳光最强烈、气温最高时外出,如需外出,应做好防晒措施,如佩戴遮阳帽、太阳镜,涂抹防晒霜,携带遮阳伞等。同时,保持充足睡眠,让身体得到充分休息,增强抵抗力。第二,暑季要养成主动饮水的习惯,不要等到口渴才喝水。除了白开水,还可适当饮用淡盐水、绿茶、酸梅汤等,既能补充水分,又能补充电解质和防暑降温,但要避免大量饮用含糖饮料和冰镇饮品,以免损伤脾胃。饮食方面,多吃清热解暑、益气生津的食物,如上述提到的西瓜、绿豆、百合等。同时,适当增加蛋白质摄入,如瘦肉、鱼类、豆类等,以补充因出汗流失的营养物质。避免食用辛辣、油腻、刺激性食物,减轻肠胃负担。同时保持室内空气流通,可使用风扇、空调等调节室内温度,但空调温度不宜过低,一般设置在 26℃左右为宜,避免室内外温差过大。定期清洁空调滤网,防止细菌滋生。
预防与治疗的中药方剂有很多,对于轻度暑热症状,可选用清热解暑的中药方剂,如六一散,由滑石和甘草组成,具有清暑利湿的功效;竹叶石膏汤,可清热生津、益气和胃,适用于气阴两伤的暑热病症。但中药方剂的使用需根据个人体质和症状,在医生指导下进行。
还可以自己在家做一些食疗方,比如冬瓜荷叶汤具有清热解暑、利水消肿的作用。将冬瓜切块,与荷叶一同煮汤,饮用汤汁即可。或者苦瓜炒蛋能清热泻火,适合暑热内盛者食用。
其它中医方式还有刮痧、吊痧、拔罐、解八把半锁等等。
但若出现高热、昏迷、抽搐等严重中暑症状,应立即将患者转移到阴凉通风处,解开衣物,用湿毛巾冷敷头部、颈部、腋下等大动脉处进行降温,并及时拨打急救电话送往医院救治,以免造成不必要的后果。
六、三伏天养生的其它要点
除了药物保健、穴位疗法、食疗和暑热病防治,三伏天养生还需从生活起居等方面综合调理。在起居上,要顺应夏季昼长夜短的特点,适当晚睡早起,但不可熬夜,中午最好能小憩片刻,以补充体力;避免长时间待在空调房内,室内外温差不宜过大,防止风寒之邪侵袭;运动宜选择清晨或傍晚较为凉爽的时候,以散步、瑜伽、太极拳等舒缓运动为主,避免剧烈运动导致大汗淋漓,损伤阳气。
三伏天既是挑战,也是养生的黄金时期。通过生脉饮的气阴双补、三伏灸和三伏贴的穴位调理,搭配医食同源的食疗方法,做好暑热病的预防与治疗,再结合科学的生活方式,我们能够有效应对暑热湿气的侵袭,调养身体,为秋冬健康打下坚实基础。让我们把握这难得的养生契机,顺应天时,以传统中医智慧守护生命的活力与健康。
相关内容,可点击:中暑、气短懒言、汗疱疹、痱子的调理
图片
声明:本公众号不推荐任何医生,所有调病方法、方子和观点仅供有缘者参考,如果调治过程中出现偏差,概不负责。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旺润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